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博物馆不仅是学校的补充教育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接近5000家。近年来,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学校牵手,共同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与此同时,如何充分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构建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都考验着博物馆、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的智慧。
在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看来,博物馆有其特有的馆藏和情景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博物馆与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馆校合作项目,吸引学生“走进来”。
在国家博物馆,史家小学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学生学习博物馆综合课程,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上海,上海科技馆及其分馆自然博物馆与全市127所中小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共建协议,进行“馆本课程”的开发;在山东博物馆,100多所学校的500多支队伍以各种形式进行环球自然日活动的展示;在四川,由各界专家学者和教育名师组成的“草堂一课”将博物馆文化资源和学校课本知识有机融合,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除了已经形成的“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等三大主题系列课程之外,陕历博还根据年度教育主题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举办专场教育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
史家小学博物馆综合课程在国家博物馆进行
在“引进来”的同时,博物馆主动走进校园,策划制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北京天文馆的天文科普宣传车如今已经开进了近百所学校,科普工作者用趣味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互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天文知识的魅力;湖南“移动博物馆”教育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在展开后净展示面积约35平方米的车厢内,学生们变身考古学家,逐一完成“考古现场发掘”“文物修复保护”等各类体验活动。
博物馆不应仅是补充教育
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条例》还明确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博物馆条例》第一章 第二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认为,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首要任务。《博物馆条例》在顶层设计层面为馆校合作定了基调,有助于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
那么,如何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认为,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博物馆教育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当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教学就是要通过学校课堂难以实现的实物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主题内容,然后通过沟通与诠释为学生营造在博物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接成链,形成合力,才能使青少年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外一些专家看来,未来的教育时代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式和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等技能,而博物馆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补充角色。
此外,做好馆校合作,还需要博物馆和学校双方重视合作的可持续性,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一些地方合作形式单一,仅把博物馆作为学校春秋游的活动地点,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缺乏系统性的活动设计,并不能达到合作预期。
馆校合作不能只局限于师生在博物馆内的参观学习阶段。博物馆应对学校老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帮助教师熟悉博物馆教育资源,了解博物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做法,将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统一规划与实施,形成完整的链条。
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如何互动?
据美国博物馆联盟统计,全美博物馆每年在教育活动上的花费高达20亿美元。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都已形成密不可分的融合互动关系。“学校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校”并存的奇异现象,折射出美国博物馆和学校教育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早在1975年,全美已有约90%的博物馆提供学校教育活动。而近年来,大学博物馆更是逐渐向公众开放。以哈佛大学为例,这所世界顶尖的大学拥有3所艺术类、5所科学文化类和6所其他类别的博物馆。庞大的博物馆群已成为哈佛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充分支持,也将大学的教育功能及影响力向全社会辐射。
除了以提供资源、服务等方式介入学校教育外,有的博物馆还直接办学。例如,波士顿美术馆属下的艺术学院,与该美术馆同时成立,现与塔夫茨大学合作,办有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些博物馆还与地方学区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参与中小学办学,如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儿童博物馆的特许学校等。
美国的博物馆普遍设立了教育部门,专注于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包括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对接。
在美国,博物馆教育已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类别。许多大学设有“博物馆教育”学位,大学与博物馆合作,为全美博物馆培养得力的专业人才。这些博物馆教育专才不仅要将学生和其他受众“迎进来”,还要负责让教育内容“走出去”,从多种渠道实现博物馆资源在学校和其他社区的“落地”。
博物馆以“迎进来”的形式与学校教育对接,包括接待和指导学校团体参观、馆内课程、夏令营等多种方式,向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课程,学生在专家的引领下,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欣赏艺术精品。而与“迎进来”相对应的是,“走出去”的形式也很多样。由集装箱车或卡车改造的“移动博物馆”或“旅行小组”等方式被不少博物馆采纳。这些“移动博物馆”装载展品或教材教具,由博物馆教育人员开到学校,为学校提供上门课程。
在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国博物馆界对更深层次地影响教育过程、参与构建教育的未来表现出愈发深厚的兴趣。学校教育和社区学习的界限,已有日益模糊的趋向;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也日趋紧密。
在纽约、芝加哥、匹兹堡等城市运行的蜂巢学习网络(Hive learning Networks)非常引人注目。“蜂巢”由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和非营利创业机构及包括教育者、设计师、创客等在内的个体组成,在有资金和雇员支持的前提下,这些力量一起为年轻人创造超越传统教室的、开放式的学习机会。
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增大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可能。很多博物馆通过互联网为教师输送教学资源,设计线上课程,对教学过程产生了更深入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教育活动类型上,我国博物馆目前还是主要以课程讲座、单次教育类的活动为主,只有少数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建立了相对深度的合作关系,能够开展比较成体系的博物馆课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专职从业人员数量短缺,能力亟待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为青少年开展优质教育,仍然需要中国博物馆广泛吸取经验,强化自身教育职能,依托客观条件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删改
原标题为《博物馆和学校之间如何“拆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Wendy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